67小说网 > 女生小说 > 黄金沙汰黄金沙滩在哪 > 第十一章:穷国乱象

第十一章:穷国乱象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在这儿稍微说些以前的事情,这是发生在大约六年前的事了吧。

    丝村离中京并不算太远,它位于中京以南,大约半月的路程。

    丝村因善制丝绸而闻名,其绸柔韧且艳丽,曾是西乌各商队争相抢购的宠儿,就连边棠皇室所用之绸缎,也有半数出自此村。

    但是自去年摄政大将军施行“禁通商令”后,丝村一落千丈。丝绸商们因战争和锁国政策走向没落,相继倒台。

    曾经的富庶和繁华一去不回,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堆积在仓库中渐生虫巢的丝缎和日益破败的村落。

    老村长阿俞为此日思夜忧。

    这天,他一大早便收拾起行装,骑上骡子,扛着全村最为华丽的丝缎,准备去中京寻找新的买家和机会。

    夜以继日赶了十天的路,终于在午时烈日高挂时,牵着疲惫不堪的骡子踏进了城门。

    刚一进城,还未来得及找一处歇脚的地方,便见一队高头大马井然有序的从城外信步走来。

    街上的人们慌忙避让,“摄政大将军!”路边的百姓纷纷跪地。

    正当阿俞准备牵着骡子走向街边的房檐下时,谁知那骡子突然耍起了倔,不管阿俞如何拉扯缰绳,它都梗着脖子,撂起那瘦弱的蹄子,硬是往路中间磨蹭。

    摄政大将军的马队,因此被一只驮着丝缎的骡子,拦在了大街中央。

    阿俞吓得趴在地上,丝毫不敢抬起头。

    摄政大将军见状跳下马来,也并未显现出恼怒的神色,只是吩咐身后的侍从拿出了一两黄金的金锭递给阿俞。

    阿俞看着手中的黄金,受宠若惊,刚准备说出感激的话时,就见大将军猛然提刀,将那绮丽鲜艳的丝缎砍了个粉碎。

    那绚丽的色彩在正午的璀璨日光照耀下,翻飞零落,坠在灰黄的沙土上,细丝还微带牵连,却怎么也拼凑不成遮天的艳丽了。

    阿俞惊恐的盯着那凌乱的线头被微风吹起的灰沙遮盖,一时竟不知该作何反应。

    摄政大将军收起刀,转头用客气的语气对阿俞说道“老人家上天赏赐的土地请好好利用,种些小麦稻子之类的有用之物吧。不要浪费在这种华而不实、奢靡无用的东西上了。”说完,转身上马而去。

    阿俞看着远去的摄政大将军长靴上那金丝所反射出的刺眼光芒,只觉那光晃得他闭上了酸涩的眼,说不上是为何而流的泪水从眼角滴落,沉甸甸的破碎在了丝缎的碎片之上,透过那些鲜艳,没入了土中。

    原来,人的一生,可以如此轻易地被否定。

    靠着这些“无用”的丝缎所养育出的一百多名被征兵送往战场的丝村战士们,带着绑在刀剑上的自家父母织就的丝缎,再也没能回到父母的身边。

    然而这份骄傲,在统领着十万大军的将领眼里,怕也是轻贱卑微的吧。

    碎布带着飘扬的丝线,被路过的马蹄践踏摧残,不多时,便看不清本来的样貌了。而阿俞只觉得自己和全村的尊严,一如那马蹄下的灰尘。

    这一次,他用了一个月才回到村里。

    “怎么样?怎么样?”

    “咱们那丝缎可有人看上?”

    全村的人们远远地看到阿俞,便纷纷围上来,七嘴八舌的问个不停。

    阿俞展开前所未见的笑颜,爽朗地说道“啊,没想到,咱们的丝缎竟然被摄政大将军买了去哩!还给了一两黄金呢!黄金!”

    他拿出金锭,可自己却不敢看向手中耀眼的明黄。他只是一味地对着村民们笑着。

    “不过现在中京的情势也不太好呢,丝绸什么的都很难卖的,咱们想想办法种种小麦稻子什么的吧,也是要有口饭吃的。”阿俞如此说道。

    三年后,一场全国性的蝗灾蔓延至了丝村,使得本就因土地适应性的原因而产粮量不足的丝村更加艰难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边棠的税收政策也一年比一年繁重。

    所谓免税仅仅是免除了一些地方的户籍税,这也并非出于朝廷爱民的仁慈之心,更多的是由于多年以来战争的影响,导致许多人流亡异乡,户籍的混乱使得户籍税的征收愈发困难而已。

    户部因此,将视线转向了土地税上。眼下的税率,比起十年前的建帝时期更是增加了五倍有余。

    在此之上,朝廷还推行了许多其他的苛捐杂税,青苗税就是个例子。

    在庄稼还只是青苗时,便要缴纳每亩十文的租税,蝗灾过后,财政愈发艰难的朝廷,更是将青苗税提高到了每亩三十文。

    丝村的百姓,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“也许,是我的主意害了村民。”阿俞如此想着。

    “不,是摄政大将军!”阿俞独自一人回想着那日灰尘中的艳丽。

    又过了三年,身在户部的钱金收到了边棠农业的最新报告,中京以西的城市,均受西北方河流上游的淀川疫病影响,导致大规模村民死亡,而受其影响最为严重的丝村,已沦为一座荒村。

    老阿俞恐怕也已随着村子的凋零,死了吧。

    而这场疫病的源头——淀川,本是被称为“边棠粮仓”的一个产粮大郡,当地的士绅豪族也曾有人在京中做官,其中淀川左家更是因为向军队过钱粮而被时任大将军的黄义所器重,特请册封为伯爵,颇受重视。

    但十六年前,自七藩之乱后,逐渐在混乱中得势的当地豪族开始蛮横的土地兼并,导致大量农民沦为佃户,甚至无家可归沦为流民。

    这种状况在十六年间愈演愈烈,而左家由于是受摄政大将军的庇护也越发嚣张。

    摄政大将军近些年的免税政策与其说是爱民,倒不如说是饱了豪族的口袋。

    佃农们的日子更加艰苦,流民与日俱增。

    直到三年前,蝗灾严重影响了淀川,更多的佃户沦为流民,而流民饿死街头者每日按千递增。朝廷发放的赈灾款粮也多喂进了左家的胃里。

    几个月后,流民的尸体出现在河滩上,随水漂流的除了那已腐烂的尸身外,还有疫病的种子。

    农民无地可种,商人无货可贩,流民无家可归。

    边棠在“萧安之乱”前还保持着一亿两白银的收入和三千三百万的人口,而到了今天,仅剩下一千多万两白银和两千一百万人。

    人均收入直线减少,极度的贫困成为问题,饿死者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朝廷为此挠破了头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。

    如此看来,边棠的整体情况比钱金预想的严重的多。身在中京的她,从不曾预料过边远地区发生的惨剧。

    人们竟如此卑微、辛苦地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