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索肥丫 > 323、臭味总相投

323、臭味总相投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黄峨是由冯驯、石天柱、夏邦谟、刘景宇和程启充五人护送的来的。

    不,应该说是“押送”,这是兄弟的媳妇儿啊,不能给人拐了去。

    这两路人马怎么混一块的?杨慎给小伙伴们写信时都不知道黄峨的存在。

    是杨家有内应,泄了底。

    这些川中才子本来就与黄家、杨家都有交情,从小就混一块,算是穿开裆裤时结下的发小。

    与黄峨一同启程也好有个照应,更多的则是当借口。

    五人还肩负着帮杨慎干倒叔叔的重任,手里握着杨家在四川作奸犯科的证据。

    苦于正德三年会试即将到来,几人无法脱身。

    算上杨慎,六人有四个是正德三年的进士,刘景宇还是被杨慎连累,会试试卷一同被落灯花烧了一角,作废。

    不然他们就是同一届的六个进士。

    这是什么概念?有明一代,整个四川布政司一共就一千四百多号进士,九十次科举,除一除,平均一届就十来人。

    再怎么厉害的文教大省,同一届六个进士也是大头,对四川来说就是半辟江山甚至更多。

    所以科考将至,这些头角峥嵘的宝贝疙瘩就一直被盯着,谁也不敢让他们出问题。

    四川的官员是升是降的考评,文教占比不小。

    头上长角当然喜欢顶牛啦,本身又是头铁的,早就叛逆得不行。

    杨慎的一封信,打破了川中官僚和家长们的美梦,他们的子弟给杨慎一把拐带跑了。

    有新鲜的玩法,干嘛还要在川中大山里苦读之乎者也?

    于是两边一拍即合,盘算起了如何“出逃”。

    这样的事能声张吗?不能。

    要不是拿黄峨当幌子,又有杨慎来信相邀美其名曰游学,家里是绝对不会放他们跑的。

    就这,杨慎也落下了把柄,“他”分别写了一封信到各家,保证不耽误兄弟们的前程。

    其实这封信不是杨慎写的,而是杨家的内应冒名所为。

    这个内应太了解杨慎了,连书法都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还好歪打正着,投靠朱厚照了,天底下最大,前程不可能耽误。

    但字眼上不是这么理解,前程是有了,出身可就悬了。

    杨慎自己都不打算去考科举,这些弟兄们估计也有样学样。

    等到最终水落石出时,杨慎在四川的名声就臭遍了,不知道多少人会对他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一省菁英全祸祸了,为害乡里啊。

    好了,该说说内应了,这名少年就藏在“送亲使”里。

    杨慎的同父异母亲弟弟杨惇,也属于偷跑,而且到了南京也不敢告诉杨廷和,躲进了宫。

    杨慎逃科举,年纪小小的杨惇就被杨廷和发配回了四川考乡试,也中举了。

    本来他是要到正德五年才拿了乡试第二名,现在为了杨家的脸面,十六岁的少年被迫营业。

    但杨惇也受了杨慎的影响,再加上杨廷和的高压,杨惇也想跑。

    见着了机会,杨惇便与大哥的小伙伴们勾结,连书都没给家里留就溜了。

    这群人到了南京,朱厚照一看,好家伙,充值送惊喜,当然笑纳了,还帮着杨惇一起蒙混。

    也给杨慎扣了一个大锅。

    一见着杨慎,杨惇就喜笑言开,老远挥手示意,口中“大锅”不住。

    杨慎登时就郁闷了,看向朱厚照:“师尊,我弟……”

    这是询根究底,对朱厚照不灵:“给啦,一见面为师就给了安家费,对了,为师还收了杨惇为弟子,小小年纪就独立自主,好样。”

    这么聪明的弟子,为什么不收?

    其实杨惇是被杨廷和和杨慎压住了光芒,能不到二十岁在四川乡试考第二名,又能差得到哪去。

    杨慎为什么对朱厚照那么死心塌地,除了学识,还有一个因素,朱厚照治好了杨惇的大脖子病。

    杨惇是甲亢,朱厚照分离出了高浓度的碘盐,还照着历史上薛立斋的方子让吴杰给杨惇补肝,断了病根子。

    历史上杨惇中举后一直到嘉靖二年才考中进士,不是学识不行,而是一直养病,差一点连命都没了。

    现在没了忧患,当然要起程扬帆,朱厚照已经为杨惇谋划好了。

    杨慎的嘴有点歪,他已经想到杨廷和知道此事后嘴被彻底气歪了的样子。

    不过气歪了老爹似乎也没毛病,杨慎一下子放开了。

    朱厚照吃瓜吃得饱,收藏了杨慎的囧样就撤了,让这些小伙伴们自己乐呵去,辈份太高,硬插一脚别人不自在。

    这一群逃课组合终于碰头了,当然要共商大计。

    但杨慎就郁闷了,小伙伴们叛变了。

    朱厚照虽然不在,可仍然留下了他的传说,小伙伴们对正德陛下心折不已,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除了杨氏兄弟就夏邦谟年纪最小,还天真:“陛下刊印《永乐大典》,真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不愧之是圣君。”

    杨慎嘴角抽,我的师尊我还不明白,过了过了!

    石天柱也不知道以后他会因为朱厚照纳妃顶牛,还玩了出刺血书谏,这会把后宫五美夸上了天。

    “娘娘们的淑德也交相辉映,体恤民生,慈济为怀,皇后与织女同作,贤妃每日都在为赈济灾民操劳。”

    “要我说,德妃才厉害,军士们私底下都称她神机娘娘,整个御营是娘娘一手教出来的,听说射过虎。”

    冯驯以后自己就会杀虎,当太守时打了地痞贼盗“九龙十虎”,别人放了只死老虎在府衙门口威胁他,他就将虎头骨当椅,虎皮铺垫,吓得土匪们远蹿。

    所以他欣佩吴落雁也合理,臭味相投。

    刘景宇还是走上了历史的老路,成了王守仁的迷弟:“御营王都督才是我辈楷模,文能为学,武可安邦,学生欲听命于麾下。”

    杨慎已经开始鼻孔冒气了,就王伯安那个饭桶?

    虽然是大师兄,可这个大师兄最近偏袒了文艺社一帮货,杨慎有点小意见。

    程启充让杨慎安慰了些:“还是数宗比较好,计财安民,虽无赫赫之功,却领格物之基,吾愿随尚彬先生就学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允许这些家伙可以随便挑专业,所以他们一见杨慎就表达了愿望。

    没一个选气宗,气死杨慎了。

    杨惇给“大锅”致命一击:“吾要进理宗向师伯请教,师伯可是状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