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凤鸣岐山(2 / 4)

烘炉记 一棹碧涛 2401 字 8个月前

学艺。

这一天,武吉又如往常来到集市上卖柴。而西伯侯姬昌恰巧出门访贤,他那充满智慧和仁爱的目光落在了武吉身上,顿时大为不解。转头问身旁的散宜生道:“散大夫,那武吉怎么还活着。” 散宜生也是一脸的疑惑,赶忙应道:“君侯莫急,我去问问。”

散宜生走到武吉面前,上下打量一番后问道:“你是武吉?” 武吉忙恭敬回道:“散大夫,小人正是武吉。” 散宜生紧盯着他,不解地问道:“你不是饮鸩酒死了吗?” 武吉深深吸了口气,隐瞒了部分实情,说道:“散大夫容禀,我当日确实饮鸩而死,我母亲听闻渭水边有一垂钓者,是个神仙。可救我性命,就去求他,他给了我母亲一颗药丸,给我服下,我这才又活了过来。” 散宜生听闻,连连称奇,立刻将此事回禀给了姬昌。

姬昌轻抚胡须,思索片刻后道:“既然他已死过,便已还了王相的命,如今他又重生,那也是他的造化。只是他说的渭水垂钓者,莫非应在飞熊之兆上。”心中疑惑未解,便对散宜生说道:“散大夫你去问问,那位渭水垂钓者姓甚名谁。” 散宜生领命,将武吉叫到车驾旁边,问道:“你可知那渭水垂钓者的姓名?” 武吉不假思索地回道:“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。我如今已拜他为师了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姬昌听到“号飞熊”三个字,心中一阵激动,犹如久旱逢甘霖,忙道:“武吉快带本侯去见你的师父。” 武吉不敢怠慢,挑起担子在前面引路。

一路上,姬昌思绪万千。那飞熊之兆困扰他已久,如今似乎终于有了端倪。他期待着与这位传说中的高人相见,渴望他能为周国带来新的希望和指引。

来到了渭水之滨。姜子牙仍稳坐于江边,垂钓竿在手中,目光深邃而悠远,仿佛能看透这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。姬昌快步上前,拱手作揖道:“可是姜尚姜子牙先生?” 姜子牙微微一笑,放下钓竿,起身回礼道:“正是在下,不知君侯来访,有失远迎。”

姬昌激动地说道:“先生大名,如雷贯耳。近日闻听武吉之事,更是对先生的神通钦佩不已。且先生号飞熊,正应我那梦中之兆,想必是上天指引,让先生助我周国成就大业。” 姜子牙眼中闪过一丝光芒,缓缓说道:“君侯仁德,天下皆知。子牙不过是一介村夫,承蒙君侯看重。”

姬昌诚恳地说道:“先生过谦了,如今天下纷乱,百姓受苦。我周国虽有心为民谋福,但仍缺贤能之士相助,还望先生不吝赐教,出山助我。” 姜子牙望着姬昌那殷切的目光,心中已有了决断,道:“君侯既有如此宏愿,子牙愿效犬马之劳。”

姬昌大喜,当下与姜子牙一同回返都城。从此,姬昌以子牙为相。姜子牙成为了周国的重要谋臣,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,为周国的崛起出谋划策。

在姜子牙的辅佐下,周国日益强盛。他推行仁政,训练军队,使得百姓安居乐业,将士们士气高昂。而姬昌对姜子牙更是信任有加,凡事也皆与其商议。

话分两头,自子受杀了东伯侯姜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之后,天下局势便开始动荡不安。

两侯之子姜文焕和鄂顺,怀着血海深仇,自动继承侯爵。他们广纳贤才,招募兵马,收集粮草,实力日益壮大。

华夏历 1637 年,东伯侯姜文焕与南伯侯鄂顺高举反商大旗,其麾下兵强马壮,士气高昂。他们一路势如破竹,先后攻陷了商朝的六座城池,商朝的江山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。

而此时,太师闻仲正在远方平定平灵王的叛乱,分身乏术,无法回朝救急。子受在王宫中,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。

“众爱卿,如今东伯侯与南伯侯叛乱,太师无法抽身,谁可为朕解忧?”子受愤怒地拍着王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