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解读——周吕令武侯:吕泽(3 / 5)

能勉强谈得上‘亲身经历’‘亲眼见证’,但对于发生在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80年之间的诸吕,司马迁的信息获知渠道,应当是只有‘道听途说’这个来源的。

至于通过皇室档案、帝王起居录获知真相这个渠道,也可以排除。因为和现代人印象中的‘史学世家’不同,司马迁的家族绝算不上什么历史渊源的史家。

从司马迁家族的族谱当中,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一点。

司马迁八世祖:司马错,秦国武将;

六世祖:司马靳,秦国武将;

高祖:司马昌,秦始皇时期铁官;

曾祖:司马毋怿,汉高祖时期市长(市集吏长);

祖父:司马喜,无官职,五大夫爵位。

直到汉武帝刘彻恢复‘太史令’这一职务,并任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为西汉第一任太史令,司马家族才和‘史家’一词沾上了关系。

司马谈被武帝刘彻任命为太史令,也基本可以确定为:专门负责记录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,传于后人。

在此之前,汉室高皇帝时期、惠帝刘盈时期的皇帝起居录,也是有极大概率在文帝登基之后被‘修正’过。

而在当时,先有秦始皇尽焚六国史书,后有项羽火烧咸阳宫的时代背景下,司马迁却在《史记》中,以‘记史’的名义写下了五帝本纪、夏本纪、殷本纪、周本纪,这无疑足以让人怀疑司马迁著史的资料来源。

通过这三点,辩证的分析过后,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:司马迁著史,总体上保证了对客观事实的阐述,大体历史脉络没有问题,但对于汉武帝之前,尤其是吕后驾崩之前的历史史实,司马迁并没有具备绝对说服力的资料来源,对于部分历史人物的描写,司马迁也没能避免主观情感的影响。

到这里,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待史书上,似乎毫无存在感的周吕侯吕泽,或许就清晰了许多。

司马迁所处的时期是汉武帝刘彻时期,经过吴楚七国之乱,汉文帝刘恒一脉的皇统合法性已经毋庸置疑,既然如此,那吕氏外戚,乃至于惠帝刘盈一脉的丑化、反派化,自然是当时政治背景下的必要之举。

从《史记》中许多活灵活现,却完全说不通‘司马迁怎么知道这件事’的事件当中,我们也不难看出:对于惠帝刘盈、高后吕雉,以及包括吕台、吕禄、吕产在内的吕氏外戚,太史公是有不同程度的丑化的。

那么,周吕侯吕泽,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?

同样通过《史记》记载,我们可以得知:吕泽是吕公的长子,是吕雉的长兄。

而在秦始皇在位时期,吕公举家迁至丰邑,是受到了丰邑令的款待的,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吕氏家族,应当是小有名望的名门。

反观刘家,刘邦官职为泗水亭长,长兄刘忡、次兄刘喜务农,四弟刘交就学。

从幼子刘交有钱出门游学可以看出,作为落魄贵族,刘太公刘煓应该是有些家底,但从刘邦‘泗水亭长’的职务,也不难看出:在当时的丰邑,刘家的地位远不及吕家。

那么,问题来了:一个泗水亭长刘邦,真的有带领整个丰沛起兵造反的号召力吗?

贩夫樊哙,刘邦或许还能支使的动,那在县衙做官的周勃、曹参、萧何等人,作为下级的刘邦,真的具备‘我们造反,你做我小弟’的人格魅力吗?

或许有,但我个人更倾向于:这些名垂青史的‘小’人物,刘邦凭借泗水亭长的身份还够不上,应该是由丰邑名门吕氏的长子吕泽出面,为刘邦引见的。

这从《史记》当中,汉室鼎立之前,曹参参与的大多数战争,都有吕泽的身影若隐若现,萧何、周勃等丰沛老臣,也屡屡无偿出面维护吕氏,樊哙迎娶吕氏女,众人都颇为亲近吕氏可以看出。

看透这一点,我们不妨大胆猜测: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