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苏联产业园(二)(2 / 3)

归来1990 七慕晟 3583 字 2021-10-12

而他参加了三个月培训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核,心思就活泛起来了。可是等了个把月还是没人理他,这就奇怪了,说好的月薪上万呢?

王海青瞧着常青山,常青山摆了摆手:“别听他们瞎说,都是开玩笑的。”不过,这个名号还比较好使,上个月去越省考察和采购摩托车配件厂的时候,他就被选上了。常青山是个豪横的主,回来后直接拿了家里所有的钱,加上借来的亲戚朋友的钱,一股脑就投资开设了一个机械加工场,不是工厂,因为没有注册。

彭晓东一直在国企待着,对私企有些另眼相看:“你们这都是怎么找活干?”常青山一看戴眼镜的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:“兰陵这边好几个厂在扩建,到处需要机加工件,从来都是活儿找人,不用人找活儿。”布林诺夫斯基也点了点头,女翻译这个能解释清楚。

“你们的利润率高不高?”彭晓东这句话说出来,印证了常青山的判断,果然是书呆子。但是他也不隐瞒:“估计明年我这个加工场就能上百人吧。”

“上百人?”

“年初不是已经说了不用再讨论姓资姓社了嘛,现在私企超过了8个人也不用害怕。”著名私营老板、第一代创业人士年广九曾经因雇工人数12个、超过了8人上限被认定为存在“剥削”入狱,后来这个问题一直捅到了总设计师那里,才在总设计师的亲自过问下解决了。布林诺夫斯基听不懂这些,使劲吃着肉。

王海青一看情况不对劲,赶紧撇开这个话题,向布林诺夫斯基打听起了洗衣机厂的设备安装调试情况。布林诺夫斯基这下子话匣子就打开了:“你们的基础打得真是太好了,都是标准化的厂房,来了以后都不需要做什么平整,直接就可以把设备搬进来。要不是有些零部件、原材料还需要在华国寻找供应商,估计很快就能试生产。”

“那你们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回去了?”王海青有些失落,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熟悉的感觉,现在又要像做梦一样遗失了。

“看情况应该不会,你们这里的投资人还要扩大生产的,据说还要在异地设立几个分公司。”布林诺夫斯基似乎也有些不太肯定。

不过,王海青看出来了,布林诺夫斯基非常珍惜这里的工作机会,所以他小心地问道:“你在华国还习惯吗?家人多久才能见到?”

这倒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,布林诺夫斯基想了一会儿才回答:“这里很好,吃和住都安排得不错,就是暂时还见不到他们。现在我国的轻工业品供应有些短缺,我们的薪水现在都不能寄过去给家人使用。”欧洲文化果然和华国不一样啊,如果华国人这么说话,肯定要被戴上一顶“交浅言深”的帽子。

常青山看到顾客有难,也插了一句:“我们老师家里在苏联也有生意,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给您一些帮助呢。”小年轻江奕被他们第一批培训的称为老师,开始是戏谑,后来慢慢地就叫开了。

“是吗?我现在每个月1000多点的月薪,可以把900块钱拿出来给家人用,我只要留下100块就行了。这里供应很充足,我不用留下什么钱,”布林诺夫斯基很着急的样子,“我们那个城市现在日用品非常紧缺,我的家人现在天天排队还不一定能够买得到。”

老大哥家里这么拮据倒是让王海青几个人有些奇怪,不过华国人向来给人脸面,倒也不好多问。于是常青山又给自己揽了活儿,免费的服务,帮助布林诺夫斯基联系一下自己的老师。可是,自己也只是在开班典礼的时候见过这个老师一面,谁让自己爱面子不懂拒绝呢?

“如果要扩产的话,需要招很多工吧?”王海青现在闲得无聊,回去的时间又不可知,想看看有没有临时帮忙的工作机会。

“这个是需要很多,临时的长期的都需要。你的俄语这么好,如果有管理经验或者相关技术经验,应该收入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