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小说网 > 女生小说 > 景龙传 > 第六章 洪灾
点此章节报错
    话说翰林员离奇死亡,清平镇一干人等惶惶不可终日,闹得满城风雨,派出去搜寻的衙役侍卫们一波又一波,方圆几里恨不得把地给撅出来,也没个线索。眼看瞒不住,何卫只能老实上报朝廷。

    谁料祸不单行,大雨连着下了七八日,满城是水无处可去,最后清平上游的汉水渠居然半夜决了堤,大水洋洋洒洒奔流而下,清平一带十里八乡当即就被淹的七七八八,无数百姓还在睡梦中就被洪水吞没,更有那百年石桥也顺着洪水浮萍一样往下漂。

    待到第二日,只见大水卷着无数死人尸体翻腾。也有幸运的百姓爬到树梢,可洪水无情,泡不了多久连一人粗的大树也被连根拔起。

    消息传到清平镇已是第二日,城外挤满了逃难的灾民,聚在城门下哭天喊地。

    可恨这何卫正与李幕魏滁田商量如何向朝廷交差,三人又怕朝廷怪罪翰林离奇死亡,又怕灾民闹事。

    商量了几乎半日也没个办法,最后还是何慈听闻风声,冒雨从家中偷偷跑出,待来到城门时却被眼前一幕吓得几乎跌倒。

    守城的统领何澄乃是何老爷的亲侄子,见状忙走到表哥身边“时宜哥你怎么自己来了,这里雨大,你还是快些回家去吧。”

    何慈反问“这种情况多久了,父亲可知道?”

    何澄叹了口气道“前两天就有了,想必叔父已经知道。”

    何慈大怒“既然父亲知道,为何不开城门,难道要底下百姓活活饿死?”

    原来汉水决堤,来不及跑的已是被大水吃干抹净,下游的百姓眼见大雨不停,洪水浩浩荡荡哪有不逃命的道理,于是拖家带口,日夜兼程来到这清平镇避难。

    不出两天,城楼下就聚集了有一两万人,可没料到清平太守居然关了城门,大雨不停,难民在水里淋了几日,身体虚弱熬不住的当下就死了,尸体胡乱堆在一起,竟有小山高。

    何慈仔细看时,竟见里头还有那呀呀学语的小儿。

    何澄也是无奈“叔父也有苦衷,这难民往后怕是更多,大水过后必有大疫,又来这么多张嘴巴吃饭,清平恐怕支撑不住。”

    何慈哪里还管许多,腾腾便跑到城下,自己打开了城门,守卫们见是太守公子,如何敢拦,霎那间难民如泉涌般挤进清平镇。

    幸亏何澄跟得紧,一把拎起何慈,才没让何慈受踩踏之苦。

    众难民虽说挤进了清平镇,可大雨连日的下,只能三三两两蹲在别人门前避水,也有那难民为了抢一处避雨之地就大打出手的,女人孩子和老人抢不到好地方,只能哭哭啼啼往前走。

    清平镇突然挤进大量难民,人人避之不及,纷纷跑回家里关紧门窗。还有拿出木板往门上钉的,一时间清平镇好似人间地狱。

    何慈不忍再看,转身要走。何澄连忙拦住“怕是过不了多久,叔父就要知晓,时宜兄还是去我家避避风头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要避?我并未做错什么,反而是父亲身为父母官却见死不救才是大错特错。”

    何澄见拦也拦不住,只好让亲信纵马送何慈回家。

    何慈穿过层层难民刚到家门,就见皓子正在门前焦急地等着。见了何慈连忙过来伸手为何慈除下蓑衣“我的爷,您怎么瞒着老爷做出这种事,老爷气的险些昏死过去。”

    何慈挥手打去一旁小厮撑着的伞,直接冒雨大步走去见父亲。

    到这厅前时,何太守手持戒条背对而站,看着案上放着的祖宗牌位不言语。

    何慈反而镇定自若也不像往常撒泼耍赖,直直跪在地上,端的是响“儿子不觉得自己做了错事,那城外死人堆得已有小山高,若是父亲再不开城门,怕是就要尸横遍野,我知道父亲为翰林一事发愁,可若是我们妥善安置灾民,将功补过,朝廷一定不会计较。”

    太守听了此话,讽刺道“你好大的口气,古往今来就没有人能处理好灾民一事,你今天开了城门放进来一万人,明天就有两万人要来,后天就有三万人,你是神仙在世,能有三头六臂?这一万人要吃饭,那头几万人也要吃饭,若是传染瘟疫,别说你老爹我的乌纱帽不保,我们全家都得斩首示众!”

    何老爷说完,心力交瘁,已是不愿再看到何慈,扔下戒条自己回房去了。

    何湛见何慈仍在地上跪着,撵走了何淍才道“你也忒胆大了,灾民一事岂是儿戏,这几天你就好生在家呆着,哪也别去了。”

    何慈拉着兄长袖子央求道“大哥你得帮我。”

    何湛也没想到他居然真的愚蠢到如此地步,心里高兴的不行,面上却是不显。

    何慈顺利拿到大哥印章,又想出城去找何澄,不料却被侍卫给软禁在了家里。

    直折腾到后半夜雨停了,何慈靠着装病才顺利从家里逃了出来。天色已晚,去寻何澄肯定不行,便悄悄去来福客栈找陈季。

    谁知到了以后才知陈季有了钱,当然不肯再住来福,早就搬到迎东客栈去了。

    何慈正郁闷,就见前头房门打开“可是何府二公子何慈?”

    何慈抬头去看,认出是那日当街拦马的崔昊,忙快步走了过去,“是我何慈,那日匆忙,还未问公子名字。”

    崔昊请他进屋,杜子林忙着倒茶。一番交谈下来,三人已是惺惺相惜。

    原来崔杜两人一直住在巷子街,下午城里突然来了许多难民,巷子街因着房费便宜住的又是下等人,便收留了许多女人孩子。

    崔昊和杜子林见状便腾出了自己的屋子让给了难民来住。两人结伴又住进了来福客栈。

    何慈听罢才明白自己竟是看错了陈季,万般无奈只好向他们二人说出了自己想要开粮赈灾的想法。

    崔昊和杜子林听了,对视一眼便拱手作揖“仪容(子林)替我清平百姓谢谢何公子。”

    何慈忙扶二人起来说话,杜子林才开口解释“时宜有所不知,我家乡就在汉水渠下,这次洪灾首当其冲,今天逃难来的有一乡邻。发水之时其正被大雨困在山上,眼睁睁看着家乡父老半夜被洪水吞了去,竟是无一生还。”

    杜子林说完也不免两眼起泪“可怜我全家老小,我侄子今年不过堪堪一岁,这滔天洪水他如何活得下去!”杜子林说到痛处,起身走到窗边擦拭眼泪。

    “我们二人一路从巷子街走到此处,人人惶恐不安。来福客栈下午更是哭声一片,大家都是从清平一带赶考过来的穷书生。听闻家乡被洪水所淹的噩耗,如何能不心痛。”

    何慈听了他二人解释,更下定了狠心,这次就是被父亲给打死,也不能见死不救。

    三人有了主意后,崔昊和杜子林便挨个去敲门。众书生听说何二少爷要开粮赈灾纷纷挤到崔昊房中,不多时竟是站了满满一屋子人。

    众人商量了一夜,终于拿定了方案。恰逢东方日明,年轻人也不觉得困顿,拥着何慈出城去找何澄。

    书生们浩浩荡荡走在街上,有那好事的说了何二少要救民于水火,一传十十传百,没多久竟是自发跟来许多百姓。

    也有胆大的灾民拖家带口跟在书生后面,待走到城门楼下,竟是聚集了几千口难民。

    何澄听了何慈来意,既不敢得罪何慈,又怕事后叔父怪罪。就只能一面劝着何慈先吃早饭,一面派人去请叔父。

    孰料何老爷心烦意乱,不敢来见。只派人送来皓子和几个侍卫。

    皓子得了太守吩咐便对两位公子说道“老爷交待了说是给公子七日时间处理难民,若是公子不负众望太守府就全力配合;若是公子解决不了,那秋闱也不用参加,直接可以回乡下老宅看守院子。”

    何慈听罢忙起身朝西边跪下“儿子替千万百姓谢谢父亲。”

    既然得了太守的令,何澄只能全力配合表哥,幸亏昨夜众书生起草了救灾方案,倒也能有条不紊的进行。

    先是何慈与崔昊靠着兄长印章打开了自家亲戚们开办的粮仓,几个亲戚虽不情不愿,可也没有办法。若不是仰仗着太守,他们这些年也肥不起来。

    那边何澄与杜子林领着众书生及守城官兵开始在城外设粥铺,到了下午果然在城外建起了两个大粥棚。

    难民们看到青天大老爷开恩,自发从城里出来排队领粥吃。

    一干人等皆忙到太阳西下,难民们齐齐跪下磕头,把何慈吓得不轻。

    书生们累了一天,索性就躺在城楼上休息,还是崔昊心细,见着城外一堆死尸不放心,喊了十几个人挖了大坑给埋了。

    到了天色渐暗,书生和官兵们躺在地上睡得正香,忽听有女人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慈起身去看时就见是一帮花枝招展的女人,各个怀里抱着棉被。站在前头的还是一年约十岁的小女孩,长得浓眉大眼很是好看。

    小女孩也不怕人,抱着自己怀里的衣服往何慈身上一扔便奶着嗓子说道“要不是看你们是好人,我才不愿把衣服送你们。”

    何慈听了哑声失笑“我一七尺男儿,要你的衣服做什么”

    “才不是给你的,是让你们送给难民的。”小姑娘说完,拔腿就跑了。

    (嘤嘤嘤,我们牡丹真是人美心善,不知道有没有小可爱能猜出来牡丹与何慈的关系勒。精分作者假装有小可爱们再看)

    为首的一个美娇娘笑嘻嘻的走上前说道“公子们辛苦了,夜里风凉,奴家们送些薄被就走。”

    待到这群美娇娘人已走远,守城侍卫们才贼眉鼠脑的笑到“二少爷可知那女人是谁?”卖了个关子惹得书生们也好奇不已,才又接着说“梅花楼里的头牌月娘呀,还有刚才那小姑娘,叫牡丹的,才十岁,再大一点也能接客了。”

    说完几个官兵笑成一团,书生们却是沉思不语。

    何慈勃然大怒,一脚踹翻刚才胡言乱语的官兵,骂道“说得都是什么恶心人的话,烟花女子怎么了,我瞧着比城里那些锦衣玉食的公子老爷们强多了!”

    何慈说完,就抱着女孩衣服鞋袜下楼给难民送去,崔昊和杜子林见状,也连忙和几个书生抱着棉被下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