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进行的一切艰苦建设,就是为了能在大宋生产所有的一切。
棉花既然关系到近卫团的武器,石遗等人哪能不上心。
“棉花如此重要,我们必须现在就着手解决。这个东西,大宋很少,或者说没有,但是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东西,西域就有很多。因此,我决定,派出近卫团一部,即刻出发,去西域采购棉花种子。”
说到这里,秦牧转向折家兄弟说道“这件事,还要请折家军协助。”
折可存望了望大哥,见折可求没有说话,心里明白,哥哥是同意的,他立刻说道“妹夫,没问题,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。”
在战略方向上达成统一,接下来细节就好办了。
不过计划好定,实际执行起来却很难。
这个担子最终落在了刘云飞肩上。
近卫团决定,刘云飞带领他的二连,同时加强给他两个炮班,出发去西域。
这时候的西域,是回鹘人的地盘,还在西夏的西边。如果去那边,要经过西夏的地盘,否则要绕道大草原。大草原是没路的,这样更加的危险。
所以必须走西夏。一百多人的部队,在敌国境内行走,想起来就让人感觉头皮发麻。不过刘云飞没这个感觉,相反的,他身上下,充满了激动。
自己总算是独当一面了。
刘云飞十分清楚,这是一个机会,而且是巨大的机会。
他本来以为这次打辽国三城,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时机,可没想到团长一个人就把宁边城给拿下来了,近卫团根本就没机会出手,自己自然也就没机会表现。
而且另外两座城市也不打了,一天到晚的搞建设。虽然建设也是必须的,甚至更重要,可是刘云飞自幼参军,骨子里面有军人的血性,他更愿意打仗。
现在秦牧把这个任务交给他,单独带领近卫团的一个连,深入西域去取棉花种子,这一路上还少得了仗打吗?
虽然秦牧在会上,以及事后私下里和他详细的谈过,兵力太少,尽量以和为贵,以拿到棉花种子为目的。
可是刘云飞很清楚秦牧的弱点。
团长毕竟不是大宋人,他是华国人,根本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。
战争不是你想避免就避免的了的。近卫团深入西域,虽然也是打着做生意的幌子,但是既然做生意,必然带着大量商品,那就少不了打劫的。哪里有那么多公平买卖。
不过这话也没法和团长说。有时候刘云飞觉得秦牧有点书生气。
他也详细的了解了夹山一战的经过。在近卫团到了宁边后,秦牧召集体官兵,详细的讲解了这一场战争。
从开始到结束,敌人如何表现,自己怎么应对,有总结还有视频资料。除了对战士们隐瞒了天祚帝的消息,别的都毫无保留的展示给部近卫团。
秦牧需要他们抓紧一切时机学习。夹山之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战例。这都不是以少打多,以弱胜强,纯粹是因势利导,渔人得利。
这可以说都超越战争,已经到了战略层面。秦牧非常希望近卫团的将士们能迅速的提高,因此不遗余力的教导着他们,不但不会藏私,反倒怕他们学的不够彻底。
自石遗以下,每个人都对团长更加的敬佩。原来仗还可以这么大,不纯粹是依靠划时代的武器。
难怪团长说过,决定战争胜败的,永远是人,而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。
他也曾想过,如果自己处在三国混战的战场,被两边大火一堵,好像也没别的办法,只能等死。
近卫团因为这一仗,对团长的认识和敬佩更深了一层。
刘云飞也是如此。他只是对秦牧讲解中时不时的流露出的不忍心不以为然。战争如果不杀光敌人算什么战争。
有了秦牧的例子在前,在加上自己带着一百多武装到